全部群组 微信群 WhatsApp 群 LINE 群 Telegram电报群 求群组

“我在南极之巅看星星”

科技 | Post by: 小橙圈 | 5/30/24 19:0 | 683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我在南极之巅看星星”

南京天光所研究员李正阳三次登顶南极冰穹A开展科考

“我在南极之巅看星星”

李正阳在南极海拔最高点昆仑站。受访者供图

“我在南极之巅看星星”

李正阳与南极昆仑站近红外望远镜合影。受访者供图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今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察队员不断奔向最远的南方。从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到秦岭站,南极考察站的“中国范儿”,见证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和卓越成就。

作为这一伟大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正阳深感意义非凡。2011年、2014年、2023年,他曾三进南极最高点——昆仑站,三次登顶南极冰穹A开展天文科学考察,是该学科方向执行南极现场任务次数最多的两人之一。

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南京青年主题活动暨“谱写极地青春华章 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科技之光青年讲堂上,李正阳被正式聘为江苏省“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成员,并以《站在南极之巅看星星》为题,分享了他在南极科考的难忘经历与科学家精神。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共青团南京市委、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共同主办。

初次踏足南极,热血铸就科研梦想

李正阳的南极科考之路始于2011年。

当时作为在读博士研究生的他被选派参加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主要负责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在南极高原最高点的安装和光学调试任务。“那会儿年轻气盛,无所畏惧。”谈到第一次去南极科考的经历,李正阳依然可以回想起当年的“热血”,“外界环境越残酷,我觉得越有挑战性。”

南极大陆平均冰厚2000多米,海拔4100米,只有0.5个大气压,严寒大风是常态。挺进冰穹A需要在雪面上行进1260千米,而天文科学考察现场执行在极昼期间开展,工作温度低至-40℃,工作窗口仅20天。

李正阳不仅要面对极寒缺氧的恶劣环境,还要承受任务的巨大压力。他回忆,有关望远镜的工作都在户外,调试精密仪器时经常需要摘掉手套,“触碰金属时会有冰冻的刺痛感,极易冻伤”。

“第一次去南极,对于我来说方方面面都是挑战。”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酷寒,将近5000米的高海拔使得呼吸困难,60天不能洗澡,只能吃快速食品,暴风雪、白化天和冰裂隙随时威胁着生命安全……对于李正阳来说,那段时间,他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近乎极限的严峻挑战,但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他常说,“要把工作的每一天都当成当季工作的最后一天”,怀揣着这个信条,李正阳想方设法攻坚克难,强调在现场工作“不留遗憾”,最终和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在冰穹A成功安装我国首台可远程控制自动跟踪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

这台望远镜的成功运行,标志着我国在南极天文观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为后续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出征南极,独自挑战极限任务

2014年,因为在第一次南极科考中的杰出表现,李正阳又被选派参加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再次远征南极内陆。

这一次,他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独自承担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的光学系统安装与准直工作。

其间,李正阳由于长期暴露在南极极强的紫外线下,导致他的脸黝黑,局部脱皮,干裂疼痛;缺氧条件下,举步维艰,体能消耗巨大,体重减轻了10公斤,再加上长时间呼吸零下40摄氏度的空气,导致咳嗽不止。第二次对于他来说,更难受的其实在心理上。160天左右的科考周期,让他与家人分离。“那时候跟老婆开视频,一岁半的女儿会亲手机屏幕,长时间地喊爸爸。”李正阳回忆。

面对身体、心理上的双重挑战,李正阳仍不辱使命。

经过连续23天的艰苦奋战和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完成了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的光学系统安装与准直工作。这台望远镜的成功运行,为我国在南极地区开展高质量的天文观测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在引力波探测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次南极之行,不仅让李正阳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研发近红外望远镜

填补南极观测空白

在我国南极昆仑站,一台“不怕酷寒、不怕霜冻、不怕吹雪”的近红外望远镜正仰望苍穹,探索宇宙奥秘。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该望远镜开展了近红外天文观测以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实验。

首次成功运行的这台近红外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制。李正阳负责该装备的研发、安装调试及白昼观测等工作。这也是他第三次进昆仑站。

寒冷干燥的气候、清洁稳定的大气、长达3个月的极夜,使得冰穹A地区成为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观测台址。李正阳说:“我们这台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可以承受零下80摄氏度的极寒气温,并且无惧‘地吹雪’对设备的干扰。”

为确保望远镜在环境恶劣的南极地区稳定运行,他们在南京建造了一个零下80摄氏度的实验室。“南极地区有时会突然刮起大风,扬起‘地吹雪’,造成设备卡死。”李正阳说,该望远镜应用了自主研发的耐低温光学镜筒、全密封直接驱动电机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设备的极端环境适应能力。

从最初胸怀“天高任鸟飞的豪情”,到如今面对更年轻的一代“升腾起强烈的责任感”,回顾自己的南极科考之路,李正阳感慨万千。他说:“南极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和地球的变迁。虽然环境恶劣、工作艰辛,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梦想和决心。”展望未来,李正阳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天文学研究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勇攀科技高峰。


“我在南极之巅看星星” 是值得探讨的内容,北美小橙圈将会给您带来最新的新闻资讯。你也可以发布相关的北美美国微信群组 / LINE群组 / WhatsApp群组 / Telegram 群组 到小橙圈网上跟小伙伴们探讨。

更多微信群

想查看更多微信群的小伙伴, 可以点击上面导航栏的微信群 或者下面按钮!

点我查看更多微信群

分享